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成为稳定币牌照争夺的焦点。《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然而,牌照的稀缺性与申请机构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预计仅有“个位数”的牌照名额,却吸引了数十家企业竞相角逐,竞争异常激烈。牌照稀缺,巨头云集据业内人
<!--StartFragment-->
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成为稳定币牌照争夺的焦点。《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将开始接受牌照申请。然而,牌照的稀缺性与申请机构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预计仅有“个位数”的牌照名额,却吸引了数十家企业竞相角逐,竞争异常激烈。
牌照稀缺,巨头云集
据业内人士透露,香港稳定币牌照的稀缺性使其成为市场“香饽饽”。目前,已有京东币链、渣打-安拟-HKT联合体、圆币创新等机构公开宣布参与申请,而蚂蚁国际、蚂蚁数科等也明确表达了业务拓展意愿。据了解,明确提交申请的企业已超过40家,另有数十家机构处于咨询或准备材料阶段。数字资产托管与钱包平台Cobo高级副总裁左常柏(Alex Zuo)表示:“竞争对手基本是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中小机构甚至连递交申请的资格都没有。”
此外,一些从事供应链相关的大型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备战,加大区块链人才招聘力度,以应对牌照申请的严格要求。然而,牌照名额的稀缺让许多小型企业希望渺茫。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小企业借稳定币概念进行炒作,试图通过发布公告吸引市场关注,但往往缺乏实际执行能力,难以在竞争中立足。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与市场驱动
稳定币的热潮源于其在跨境支付和资产流通中的潜力。左常柏介绍,当前探索稳定币用途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
然而,传统企业从Web2向Web3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支付机构在安全性和区块链技术理解上较弱,需通过“链抽象”(Chain Abstraction)降低技术门槛。例如,在加密货币领域,转账支付Gas Fee(交易手续费)是常态,但对传统企业而言,这一概念和操作门槛较高。中介机构需通过技术优化,以稳定币为本位简化支付流程。
稳定币的现实与局限
尽管市场对稳定币寄予厚望,甚至有人认为其将“重构全球货币体系”,但业内专家对此持谨慎态度。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乔依德表示,稳定币以主权货币为锚,实质上是法币功能的延伸,无法颠覆现有货币体系。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也指出,稳定币因发行商不同导致价格波动,缺乏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难以成为未来货币体系的支柱。
乔依德进一步分析,稳定币的跨境支付效率可能被高估。实际成本包括获取成本(法币换币的手续费)、链上交易Gas Fee、提现成本(稳定币兑换回法币的费用)、KYC/AML合规成本以及外汇波动损失等,总体成本可能接近0.8%至1%,远高于宣传中的“极低水平”。
近期,“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呼声日益高涨。乔依德认为,若推进人民币稳定币,需注重策略,分清短期与长期、境内与境外、在岸与离岸的差异。具体建议包括:
香港稳定币牌照的争夺战不仅是资本与技术的较量,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缩影。稀缺的牌照名额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凸显了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资产管理中的巨大潜力。然而,激烈的竞争、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监管的高门槛,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小挑战。未来,稳定币的发展需在合规性、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为全球金融体系注入新活力。
<!--EndFragment-->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