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RWA大司马1、全球最严监管,如何定义「实名」?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其中强实名制(KYC)引发行业巨震。根据新规:所有稳定币持有人必须通过身份核验,发行方需留存用户身份数据至少5年;禁止匿名钱包和DeFi协议接入,非托管钱包
<!--StartFragment-->
来源:RWA 大司马
1、全球最严监管,如何定义「实名」?
2025 年 8 月 1 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其中强实名制(KYC)引发行业巨震。根据新规:
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陈景宏坦言,这一安排较此前「白名单」制度更为严格,未来若技术成熟或适度放宽,但初期将彻底终结稳定币「开钱包即用」的自由体验。
2、用户与行业:自由流通的终结?
实名制直接冲击用户体验与市场结构:
3、监管逻辑:为何选择「最严路径」?
金管局强推实名制的核心诉求在于风险防控:
4、争议焦点:香港正在牺牲什么?
尽管监管目标明确,但行业对实名制的批评集中于三点:
背离Web 3本质:无需许可是区块链的核心精神,而强 KYC 与牌照许可制将稳定币退化为「Web 2.5 金融工具」;
国际竞争力隐忧:相较于欧盟 MiCA(允许小额匿名钱包)、美国「创新豁免」政策,香港的极端保守可能迫使原生项目流向新加坡、阿联酋等更开放的地区;
场景创新受限:DeFi、链上合约等开放金融应用被排除在外,稳定币沦为传统支付的数字化延伸,失去可编程性与生态扩展空间。
5、未来:合规与创新的再平衡
香港的实名制实验,本质是在监管确定性与市场自由度之间的艰难取舍。金管局已释放信号:若链上追踪与地址标注技术成熟,未来可能适度放宽要求。
短期看,香港以牺牲部分创新活力为代价,换取金融体系稳定性;长期则需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当全球其他地区逐步接纳链上金融原生逻辑时,香港的「黄金监管笼」能否避免成为「创新孤岛」?
金融安全的围墙之内,能否长出下一代的参天大树?时间将是唯一的裁判。
注:首批稳定币牌照申请将于 2025 年 9 月 30 日截止,首张牌照预计 2026 年初发放,京东币链、渣打银行、圆币科技等沙盒测试机构或率先获批。
<!--EndFragment-->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