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多链(Multichain)和跨链(Cross-chain)的概念,多链指的是Dapp被部署在多个区块链上,这些区块链共享智能合约技术。跨链指的是区块链之间的通信,通过跨链桥和互操作性协议实现。文章还讨论了跨链协议的工作方式,包括锁定和铸造、流动性网络,以及多链与跨链的异同,并列举了桥、钱包和Dapp等跨链应用案例。
本文探讨了模块化区块链和互操作性协议的定义及重要性,介绍了模块区块链的各个组成层以及如何通过外包运输层来实现互操作性。作者详细阐述了Polymer作为一个模块化互操作性协议的构建,强调其如何将运输层和部分状态层外包,以提高不同区块链间的连接性。
本文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探讨了跨链通信的必要性,强调了通过 IBC 协议和 Polymer Chain 实现区块链之间无缝连接的重要性。文中详细解释了 IBC 的工作原理及其在 Cosmos 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指出目前区块链互操作性缺乏行业标准,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探讨了区块链跨链互操作性的复杂性,并提出了一种将跨链协议分层的框架,以便评估不同架构的安全性。文章详细介绍了基础层、认证层、传输层和接口层的功能,强调了跨链安全原则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与单链安全相比的独特挑战。此外,作者预告将在后续部分比较不同的跨链安全模型。
这篇文章讨论了Cardano与Polkadot和Substrate的合作,强调了这一整合如何促成区块链的互操作性。通过介绍Cardano结算层(CASL)和PartnerChains框架,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这种合作推动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的发展,使得不同区块链之间的界限模糊化,推动Web3的未来。
本文深入探讨了任意消息桥(AMB)领域,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比较框架,以便快速评估不同AMB的优缺点,并为桥和dApp用户提供跨链领域安全权衡的概述。
LI.FI 旨在构建一个 DApp 小部件,用于直接在 DApp 中购买、投资或存入来自任何链的任何资产。它聚合了所有桥和 DEX,并为整个过程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其目标是创建一个 DeFi 基础设施和应用层之间的中间层,通过聚合重要的桥并连接到每个链上的 DEX 和 DEX 聚合器,以促进跨链的任意到任意交换,从而简化多链世界的用户体验。
本文深入探讨了意图(Intents)和链抽象(Chain Abstraction)这两个概念,区分了它们的不同之处:意图是用户指定想要达成的结果,而无需关心技术细节;链抽象旨在创建一个统一的用户体验,简化跨链交互的复杂性。文章还介绍了CAKE框架,并讨论了意图在实现链抽象中的作用,最后强调虽然链抽象的愿景很好,但实现真正的链抽象非常困难。
本文介绍了 Catalyst,一个旨在解决模块化区块链生态系统中流动性碎片化问题的新型跨链 AMM。Catalyst 旨在实现快速支持新链、无需许可的池创建以及对任何链的广泛兼容性,从而连接数百万个链,并解决链间互操作性问题,促进资产跨链转移。
Rome Protocol 是一个互操作性框架,旨在连接 Solana 和 Ethereum 网络,通过将 Solana 模块化,使其能够与以太坊及其他区块链协同工作,从而利用 Solana 的速度和可扩展性以及以太坊的 DeFi 框架和开发者社区,Rome 旨在解决 DeFi 流动性孤立、可扩展性问题和跨链开发复杂性等挑战,实现更集成、可扩展和高效的多链生态系统。
文章探讨了以太坊在2025年及以后的扩展策略,重点介绍了L2协议的发展和挑战,包括技术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本文深入探讨了以太坊多链互操作性的难题,将互操作性协议分为原生验证、外部验证和本地验证三种类型,并提出了互操作性三难困境:信任性、可扩展性和通用性不可兼得。Connext 的 NXTP 协议旨在实现安全和可扩展性,并通过协议栈的方式,在 NXTP 基础上添加原生验证协议,以实现通用性。
本文介绍了OFT(Omnichain Fungible Token)标准,该标准旨在实现跨链通用的代币,通过mint-and-burn机制在不同区块链间转移,保持统一的总量。OFT标准具有合约所有权、灵活的安全性和统一的语义等关键属性,并已被多个项目采用,如稳定币、区块链代币、DeFi代币和流动性质押代币等。
本文深入探讨了 Hyperlane,一个专注于安全性的跨链开发者工具 Arbitrary Messaging Bridge (AMB)。文章详细介绍了 Hyperlane 的设计、安全特性和信任假设,包括其工作原理、经济安全、应用特定安全以及审查抵抗性等,并讨论了团队和社区资源。
deBridge 是一个通用的跨链消息传递和互操作性协议,允许用户和开发者在不同链之间传递简单消息和复杂数据。文章详细介绍了 deBridge 的架构设计、交易生命周期、安全特性和信任假设,并探讨了其跨链互操作性的潜力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