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起源
现下区块链大火,聊到相关话题,我们常常的反应:
年轻人怎么可能轻易认输呢?所以,我们打算写一系列文章揭开区块链的神秘面纱。
提到区块链,常常会谈到一个高频词:比特币 。说到比特币,有个神秘的人物就不得不说:中本聪 。
早在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支付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白皮书。
在比特币白皮书中,中本聪提到:一个真正的点对点的电子货币应该是允许其中一方不经过任何第三方金融机构,直接在线支付给另外一方 。
那么,为什么中本聪要设计比特币——点对点的电子货币?
作为比特币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我们从比特币的设计起源开始分享。
许多电子支付的方式都可根据信用和现金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区分。那么,比特币属于现金类。下面我们分别谈谈。
01
—
网络信用卡有哪些弊端?
信用卡交易是目前主要的线上支付方式。现在,我们已经习惯在网络购物时提交自己的个人信用卡信息,也习惯了网络公司搜集我们的网络购物信息及浏览历史,比如典型的淘宝购物。支付宝就是买家和买家之间的中介。
但在20世纪90年代,网络尚是新兴事物,数据加密协议刚刚兴起,消费者对这些问题深感担忧,对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并不信任。在这种背景下,中介式的架构在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了诸多的讨论。
1. 1994年,第一虚拟公司(First Virtue)成立。
第一虚拟公司的支付体系与PayPal类似,(国内的支付宝与PayPal相似都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用户注册,提交信用卡信息,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商家把详细的支付信息发送给第一虚拟公司,第一虚拟公司与用户确认支付信息,确认无误后批准支付。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出现。
在SET体系中,用户无需把信用卡信息提供给商家也无需在中介公司注册账户。进行网络购物时,用户的浏览器会将交易和信用卡信息加密存储在电脑上的应用程序里,只有中介能够解密。这样,消费者可以放心地把加密过的信息发送给商家,商家再把这些加密的信息和他们的交易信息一同转发给中介。中介解密买家的加密信息,与商家的交易信息进行对比,只有在双方信息一致时,才会批准支付。
但他的繁琐之处在于他的认证机制,需要把加密过的信息,与现实身份连接起来。
而比特币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无需用户的真实身份 。
02
—
现金体系的发展
与信用卡相比,现金体系的优势在于:
比特币没有这两个特点,但具备两个相似的功能。他的匿名性比不上现金,但用户在使用比特币支付时,无须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可以通过交易账目和算法查出用户身份。
比特币并不完全支持线下交易,但它不需要中央处理器,而是依赖点对点网络,类似买家和买家的点对点交易。比特币的诞生离不开最初的电子货币和密码朋克运动。
1. 那个叫大卫·乔姆的男人
中本聪之前,1983年,有一个叫大卫·乔姆的人最早提出将加密技术运用在现金上。乔姆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是最初的电子货币雏形,这个方案不仅能够保护用户的匿名性,同时能够杜绝双重支付,但弊端在于必须要一家信任的中心机构管理运行的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必须参与每笔交易。
在此之后,乔姆致力于将自己的想法商业化,并申请了几项专利,但专利的保护机制,妨碍了其他人利用该技术进一步开发电子现金系统。
2. 密码朋克(cypherpunk)运动
比特币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前身就是密码朋克,密码朋克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更加有效地保护自己和自身的权益,少受政府行为影响。
密码朋克遇到的那题是:在他们所构想的未来世界中,人们通过强大的技术和加密手段进行网络沟通时,如何解决金钱相关的问题。
前面提到的大卫·乔姆和其他人所做的数字货币的早期研究工作,都是在试图创建一种具有现金的功能,能够匿名使用和极简交易的新型数字货币。
密码朋克对拥有去中心化的、线上和相对私密的数字货币的强烈愿望,都为比特币的诞生播下了种子。
3. 神秘人中本聪和比特币的诞生
2008年,中本聪发表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白皮书,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也就是我们在开篇提到的。
中本聪的身份,一直是比特币发展的最大谜团,但是我们不知道中本聪的身份并不是什么要紧事,关注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未来发展才是我们关注的。
至此,关于比特币的起源分享到此结束。下一篇将从底层密码学技术的角度深度解析比特币白皮书。(你想知道的那些东西都有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