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列举了21种可能导致比特币丢失的情况,包括交易风险、交易所托管风险、SIM卡交换攻击、丢失助记词、恶意软件、钓鱼诈骗、庞氏骗局等。文章强调了自托管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针对每种风险的防范建议,例如使用多重签名、备份助记词、警惕社交工程攻击等。
本文作者John Newbery介绍了比特币手续费的必要性、手续费评估的难点,以及Bitcoin Core v0.15版本之前的手续费评估方法,包括基于即时交易池、历史区块、交易池历史的手续费估计。文章还介绍了Bitcoin Core如何利用bucket和target的概念来跟踪交易,以及estimateSmartFee()接口。
本文作者认为,闪电网络中所谓的“钱包”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误用。真正的钱包是存储媒介,而比特币“钱包”存储私钥,闪电网络中的托管“钱包”更像是银行账户。作者建议使用更准确的术语,如“签名器”来描述比特币“钱包”,使用“支付应用”等描述功能的术语来指代闪电网络应用,以避免误导。
本文作者 Gloria Zhao 阐述了比特币网络中节点的定义,节点类型,以及节点之间是如何通过点对点连接进行通信的。文章将节点分为全节点、归档节点、挖矿节点和轻客户端,并分析了各种连接类型(出站、入站、手动)以及节点如何维护连接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最后通过图示展示了一个简化的比特币网络。
本文深入探讨了比特币世界中使用的语言,以及用来攻击比特币的语言。作者分析了一些常用的比喻,如“钱包”、“钥匙”、“地址”和“Coin”,揭示了它们的局限性以及可能造成的误导。同时,作者还批判了“无托管的钱包”、“ChangeTheCode”运动和“权益证明”等概念,认为这些都是对比特币的攻击,旨在削弱其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特性。
本文回顾了2014年比特币社区关于是否应该使用比特币区块链来构建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争论,即“OP_Return 之争”。文章指出,尽管技术因素如以太坊的灵活性和比特币的区块大小限制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比特币社区的文化,以及部分比特币开发者对在比特币区块链上进行Dapp开发活动的抵制,直接导致了Dapp开发者转向以太坊等其他平台。
本文介绍了 BIP 324,一个旨在保护比特币节点免受中间人攻击的消息传输协议。该协议通过握手操作增强密钥分享的隐私性,并允许节点判断自己是否遭受 MITM 攻击,从而提高比特币P2P层的安全性。同时还讨论了BIP 324如何与BIP 150结合,以进一步防范主动中间人攻击。
本文介绍了比特币中的静默支付(Silent Payments)技术,这是一种改进比特币隐私性的方法,允许用户生成静态地址用于重复支付,同时保持链上隐私。静默支付通过复杂的链上扫描替代了BIP47中效率较低且有隐私风险的通知交易,从而优化了可复用支付码的实现。
本文介绍了如何安装和配置Electrum个人服务器(EPS)以及Electrum钱包,以便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比特币节点,从而提高隐私性和安全性。
本文探讨了闪电网络在提升比特币用户体验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零配置、一套余额、入账流量、轻松支付、即时支付、轻松充值和支持大额交易。文章分析了Autopilot、LSP、潜水艇互换、AMP、Wumbo通道等技术方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指出闪电网络正朝着提供用户所需的速度、经济性和使用直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