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会有以太坊:把区块链升级为“通用计算平台”比特币像一个只能转账的“去中心化记账本”。白皮书提出:如果把“可编程”这件事放到链上,让大家不只转账,还能把任何业务逻辑写成代码、自动执行,会怎样?于是有了以太坊——一台全球统一、不可篡改、人人可用的“区块链计算机”。它用智能合约承载规则,用代币
比特币像一个只能转账的“去中心化记账本”。白皮书提出:如果把“可编程”这件事放到链上,让大家不只转账,还能把任何业务逻辑写成代码、自动执行,会怎样?于是有了以太坊——一台全球统一、不可篡改、人人可用的“区块链计算机”。它用智能合约承载规则,用代币(ETH)计量计算资源(Gas),从而在开放网络上运行各种应用。
核心观念:以太坊维护着一份“世界状态”(state)——谁有多少钱、合约里变量是多少。
状态转换函数:每一笔交易都会触发从旧状态到新状态的“状态转换”,形成一条不可逆的历史。
这些定义与数据结构在官方文档中有系统阐述,也是白皮书的技术基石。
类比:把以太坊想成一款“多人在线棋盘”。棋子布局=当前状态;你落子=一笔交易;系统按规则更新棋盘=状态转换。
交易(Transaction)是账户发出的、要求“更新世界状态”的签名指令:转账、创建合约、调用合约函数都属于交易。交易里有nonce(防重放)、Gas 限额、Gas 价格等字段。执行完成后会产生收据(Receipt),记录执行结果、日志(事件)。
小提示:你在钱包里“点一下转账/调用合约”,本质上就是“签名一条交易并广播到网络”。
以太坊给每条指令定价,用Gas 度量计算/存储/带宽的消耗。
结果:谁使用计算资源就付费(以 ETH 计价),矿工/验证者获得费用作为激励。
这套“资源计量+经济激励”的设计,是系统安全与可持续运行的关键。
类比:像给“云服务器”按 CPU/内存/带宽计费,只不过定价表是写死在协议里的。
EVM(以太坊虚拟机)是一个跨平台、确定性的执行环境:
合约可读写自己的持久化存储(storage),发事件(logs)、调用其他合约。
从系统观念上,它让“区块链=账本”升级为“区块链=计算机”。
每个区块头里,都会记录三棵Merkle Patricia Trie 的根哈希:
stateRoot
transactionsRoot
receiptsRoot
意义:
一点点数据被改动,根哈希就对不上,从而保证不可篡改。
MPT 将“高效键值存取”与“密码学可验证”结合在一起,是以太坊可验证性的核心。
类比:把全网状态压成一个“指纹”。指纹不同=状态不同;只要指纹对,整棵树的内容就可信。
今天跑一个以太坊全节点,需要两套客户端协同:
共识层客户端(如 Prysm/Lighthouse):运行 PoS 共识,管理验证者与区块提议。
The Merge 于2022 年 9 月完成,网络从 PoW 转为PoS——生产区块的角色从矿工切换为质押者(验证者),历史数据原封不动延续至今。
用户发交易 → 执行层执行并产出新状态 → 共识层负责投票/出块与最终性 → 两层合在一起构成“现代以太坊”。
白皮书用一系列“合约模板”展示可编程性的威力:
身份、名称服务、跨链与数据馈送等。
这些想法后来在主网上被广泛实践,DAO 也发展成独立的重要主题。
以太坊上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从金融(DeFi)、资产(NFT)、组织(DAO)、游戏(GameFi),到支撑它们的工具(预言机、跨链桥)。 它更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只不过后台换成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
以太坊的脚本语言是图灵完备的,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表达任意逻辑。
类比:白皮书像一本“乐高说明书”,告诉你可以拼哪些模型;生态中的 DeFi/NFT/DAO,就是这些模型的真实版本。
可组合性与风险:合约之间彼此调用,带来创新速度,也带来“链式风险”(重入、预言机操纵等)。
白皮书的设计原则是“最小信任+可验证”,再通过经济激励把参与者的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白皮书的“可编程链”愿景没有变,但实现路径不断精进:
它把“去中心化账本”扩展为“去中心化计算机”,用合约可编程 + 经济激励 + 密码学可验证 三根支柱,支撑起一个开放的、可持续进化的应用平台。
今天的以太坊在 PoS 和扩容时代继续兑现这张设计图:安全层更强,执行层更灵活,应用层更繁荣。只要抓住上文的八个关键点,你就能在阅读代码与协议升级提案时,始终不迷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