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gnal 协议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将源链(目前为以太坊)的最终状态压缩成一个小的有效性证明,可以通过开源的零知识共识客户端在任何目标链上快速验证。它通过数学证明实现链间的互操作性,无需依赖多重签名信任,从而提高跨链交互的安全性和效率。该协议通过证明链的最终状态和状态根,实现不同链之间的互信,从而解决跨链桥的安全问题,并应用于DeFi平台跨链储备审计和资产互通等场景。
“除了像 ZK Rollups 这样的传统应用,ZK 领域新兴的用例现在包括像 The Signal 这样的跨链操作。”
作为区块链研究人员,我们正在目睹对跨链互操作性的巨大需求,但“跨链最终性”仍然是当前基础设施中缺失的一环。尽管桥接不同的链上资产和数据越来越普遍,但传统的多重签名桥和中继器方案仍然依赖于人为信任,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020-2022 年,由于黑客攻击造成的跨链桥的累计损失超过 25 亿美元!区块链的共识性质确保了单个链内状态的最终性,但链与链之间没有这种无需信任的最终性证明机制。换句话说,不同的区块链不能直接“相互识别”对方的最终状态,这是多链生态中长期存在的信任鸿沟。
近年来,人们采用多重签名 Oracle 或轻节点中继来在链之间转移状态,但这些方案要么牺牲了去中心化,要么复杂且效率低下。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一个链以纯粹的数学方式验证另一个链的最终状态?来自 Boundless 团队的 The Signal 协议提供了一个答案:它通过一个开源的零知识(ZK)共识客户端,将源链(目前为以太坊)的最终性压缩成一个微小的有效性证明,可以在任何目标链上快速验证。换句话说,The Signal 利用零知识证明技术来构建一个任何链都可以信任验证的“最终性声明”。这标志着区块链跨连交互的范式从依赖多重签名信任转变为基于数学证明的信任最小化。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确保同一链上的所有节点都对状态变化达成一致,并在一定时间后提供最终性,这意味着区块达到不可逆转的已更改状态。然而,不同的链之间没有自然的共识连接:一个链无法知道另一个链上的新区块何时最终确定。目前,跨链传输通常使用桥接参与或第三方服务来“证明”源链上的事件(例如代币锁定)。这些证明通常由多重签名验证者签名或由中继节点提供。这引入了新的信任假设和攻击面:如果验证者勾结或私钥被盗,跨链桥可能会失败。例如,Wormhole、Ronin、Nomad 等多重签名桥相继遭到黑客攻击,造成了巨大的资产损失。
根本原因是不同的链之间缺乏原生的相互信任机制。理想情况下,每个链都希望像读取本地状态一样可靠地直接读取另一个链的状态和最终性。过去,技术上的限制使我们只能使用权宜之计——信任中介、昂贵的轻节点验证或乐观等待——来跨链转移状态。跨链最终性证明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有一个小的密码学证明,可以直接证明“源链 X 的区块 Y 已最终确定,并且状态的 Merkle 根是 Z”,那么链上的任何合约或用户都可以在不信任任何其他实体的情况下验证它,那么跨连交互的安全性和效率将大大提高。
如今,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突破的机会。ZK 证明已经从只能验证简单的计算发展到足以证明整个链的状态和共识过程。Boundless 利用这一事实将以太坊信标链的最终性转换为可移植的密码学证明,为跨链互操作性创建了可信的基石。The Signal 在每次以太坊信标链发生 Finality 时生成相应的 ZK 证明,并将其广播到其他链,以便任何链都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的情况下验证以太坊的最终确认状态。这意味着跨链桥接不再需要依赖多重签名或中心化 oracle 提供的消息——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可以直接基于这种数学保证的跨链最终性构建其业务逻辑。正如 Boundless 所说,生态系统将因此获得一个共享的“最终性信号”,流动性和逻辑可以在链之间像 Internet API 一样自由流动,同时仍然保持区块链级别的安全性。
除了像 ZK Rollups 这样的传统应用,ZK 领域中涌现的用例现在包括像 The Signal 这样的跨链操作。The Signal 是运行在零知识证明系统上的跨链客户端。其核心思想是让目标链在没有信任的情况下验证源链的共识结果。其架构包括离线证明生成、去中心化竞标激励、证明聚合和链上验证发布模块。
The Signal 提供的通用“终极信号”为多链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场景带来了信任最小化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
与依赖多重签名验证者或中继节点的传统跨链桥相比,以 The Signal 为代表的零知识证明桥在信任、安全性和公平性方面显示出显着优势:
在 Boundless 设计中,代币经济学也在推动网络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oundless 的原生代币 $ZKC 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治理工具,旨在促进 Prover 计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首先,Boundless 引入了“可验证工作证明”(PoVW)的创新概念,该概念将 Prover 执行零知识计算的工作量转换为代币奖励。具体来说,每当 Prover 成功完成证明任务并提交有效结果时,它不仅会获得请求者支付的佣金,还会根据任务消耗的实际计算周期获得相应数量的 ZKC 代币奖励。这种奖励机制通过上述的“计算周期标签”实现精确测量,并且奖励与实际完成的有用计算量直接相关,从而消除了简单的“抢单”或刷单的投机行为。这类似于经典 PoW 挖矿,其中工作与奖励Hook,但 PoVW 更进一步,只奖励对网络有用的计算(即验证要求),而不是将计算能力浪费在无意义的哈希冲突上。通过此模型,Boundless 团队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真正的 ZK 挖矿,其中全球 GPU 计算能力为每个链提供证明服务,同时获得区块链的原生好处,这激励了更多的计算能力参与。
其次,ZKC 代币具有治理和质押功能,以维持市场的长期公平性。社区治理可以调整代币发行和费用参数的节奏,以确保激励机制与网络规模动态平衡。Prover 和用户还可以质押 ZKC 参与市场活动和投票决策,从而对网络具有更强的参与感和约束力。这种设计使 Boundless“由用户拥有”,符合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Boundless 在主网 Beta 阶段分配了 500 万 ZKCS(约占总供应量的 0.5%)作为激励池,该激励池的分配比例与 Prover 在前 5 周内完成的有效工作成正比。这导致了计算能力的早期涌入:在一周之内,全球许多矿工都连接到 Gpu 进行竞争,计算能力的需求和供应都增加了,从而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据统计,超过 30 个项目计划在主网 Beta 启动时将 Boundless 集成为证明后端,这也意味着 Prover 将迎来多样化的工作负载和收入来源。
最后,代币模型加强了网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由于奖励直接来自真实的计算工作,因此计算能力提供商可以获得公平的奖励,从而避免了中央矿池对收入的操纵。随着更多参与者的加入,竞争将推动证明价格更接近实际成本,从而提高整体效率。反过来,ZKC 激励确保了证明者即使在网络早期阶段需求不足时也有动力保持在线,从而通过冷启动阶段并逐渐吸引更多应用程序来访问绑定需求。Boundless 官方总结说,这种模型“直接将奖励与高效工作联系起来”,从而支持公平、去中心化的计算市场。正是在经济激励和技术机制的双重推动下,以 The Signal 为代表的跨链 ZK 基础设施才能持续发展,并朝着更安全、更丰富的多链未来前进。
The Signal 协议的出现为区块链跨链互操作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范式转变。借助零知识证明这种固有的可靠工具,我们终于能够允许不同的区块链共享共识结果,而无需额外的可信背书——就像为区块链世界建立了一种通用的“信令语言”。从以太坊开始,越来越多的链将加入这个波长,从而实现一个愿景,即每个链都广播其自身的最终性证明,并且所有链都在数学信任下合而为一。
对于开发人员而言,这意味着在构建跨链应用程序时,不再需要在安全性和效率之间做出痛苦的权衡;对于用户而言,跨链资产流通和信息同步将像单链操作一样流畅和安全。Boundless The Signal 已在主网测试中证明了此模型的可行性和价值。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更多链的加入,零知识跨链最终性很可能成为下一代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常态。它填补了多链世界长期以来缺失的信任链接,并使区块链真正朝着可扩展性和可组合性的方向发展,而不会牺牲信任。在此过程中,Boundless 发起的经济激励和技术范式创新无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跨链的未来已经成形,它的边界将通过数学和创新来拓宽。顾名思义,前进的道路是无限的(Boundless)。
- 原文链接: medium.com/@CFrontier_La...
- 登链社区 AI 助手,为大家转译优秀英文文章,如有翻译不通的地方,还请包涵~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