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代币化发行是一个涉及多方协作、多重合规要求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资产评估、第三方托管,到 SPV 架构搭建、数据跨境合规,再到代币发行、收益分配和流动性设计,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
我比较后知后觉,很多时候都是在风吹过之后才开始学习研究。Web3 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诟病无法赋能实体经济,而 RWA(Real World Assets)有望成为连接链上资产与链下实体的桥梁,让区块链技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更有同学认为,未来"万物皆可上链"。
这篇文章是我近期调研以及与登链社区线下集训营学员讨论 RWA 发行平台的总结。我会尝试从 RWA 概念出发,系统性地分析 RWA 发行流程及其背后的技术实现方案。需要说明的是,RWA 涉及大量金融和法律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并非我的专长,文中如有错漏,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RWA(Real World Assets)是指将现实世界资产(收益)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代币化(Tokenization)的过程。理论上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资产,例如矿产、地产、各种金融资产等,大家熟悉的 USDT 、USDC 也是 RWA 的一种。
RWA 带来的价值在于:
在传统金融领域有两个类似的工具:ABS 和 REITs
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 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通常以一组真实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发行证券融资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简单讲是把未来能产生稳定收入的资产(如贷款、租金、收费权),打包成证券卖给投资者。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更多是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工具,称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 REITs 份额来参与大型房地产项目的收益。
RWA 的不同在于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更好的资产实时交易、更好的全球流通、更好的透明性、可编程的收益分配。
但是资产(尤其是国内资产)要合规发行 RWA 却没有那么容易,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资产的 RWA 发行通常涉及资产评估与第三方托管以及架设 SPV 架构:
不同的资产,评估价值的方法不一样,最常用的一个方法是使用远期收益当期折现,其他还有基于资产成本计算、参考同类资产估值等。 资产评估通常要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来进行,他们会出具正式评估报告。
然后将资产委托给专业资产托管机构,例如银行托管部门或持牌信托公司。托管机构的作用主要是:
因为 中国大陆 严格禁止ICO和通过虚拟货币融资的行为,而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有更友好的监管框架,允许在合规框架下发行虚拟资产。
因此通常需要在境外设立一个 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来发行代币。SPV 是一个专门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独立法律实体(通常是公司或信托)。
在传统金融的 ABS、REITs 或中概股海外上市场景中也广泛使用 SPV,在 RWA 场景中,SPV 有两个核心作用:
1. SPV 持有底层资产并发行代币
2. 风险隔离(破产隔离)
发行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假设以大型商场的未来租金收益发行 RWA 为例,如果未来10年预期总收益为 1.5亿美金,当期折现值 1 亿美金,SPV 主体就可以依此发行 1 亿枚 RWA 代币(1代币=1美金),投资者购买代币后,就能按比例分享未来的租金收益。
投资者购买 RWA 代币后,有权利了解底层资产的实际收益情况。这就需要将资产收益信息上传到公链上,资产运营数据根据业务的不同可能是来自于物业管理系统、ERP系统、智能电表、各种传感器、以及各自业务系统等。但根据《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是不能随意出境的,尤其是涉及到个人数据、重要的基础设施运营数据。
如果资产收益能够在资产托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中体现的话,例如有确定收益的债券,可能就不涉及数据出境问题。
必须经过一个“安全的中转”才能出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目前大多数 RWA 项目使用联盟链(主要是蚂蚁链)进行数据出境,联盟链主要节点部署在境内,数据不物理出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数据出境可能的合规问题。

使用这个方案可以做到:
海南作为国家"数据跨境流动先行区",有一系列政策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这个方案我在很多 RWA 文章中看到过,目前好像没有公开的案例。我调研了解下来,技术上要比联盟链方案更简单,利用这个通道可以将运营系统直接对接海外的公链。
实施大概是这样的

通过海南数据跨境通道,需要在海南注册实体,并向海南基础电信运营商申请跨境数据专用通道使用权,并将数据处理节点部署在海南数据中心,同时要确保相应数据可审计。主要优势是可以将数据比较实时地推送到公链合约。
如果数据不涉及个人数据、重要的基础设施运营数据等敏感数据,在网信办报备后,是可以自主推送到海外节点的。
不过网信办报备通常时间比较长,只要自行做好原始数据留存境内,以便审计,技术上来说是最简单的。
在经过上面的设计后,就可以选择一个公链,发行普通的 ERC-20 或 ERC-1404、ERC-1400、ERC-3643 (这个标准内置一些身份验证与转让限制),当然根据需要发行ERC721 或 ERC1155 的 NFT也是可行的。
马上我们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如何给持有 RWA 代币的投资者派发底层资产的收益,并且这个过程应该是自动的、公平的。 继续以刚才大型商场为例,如果扣除运营成本后,每月的收益是 120 万美金,如何公平地将 120 万美金分发给投资者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案:
方案 1:回购销毁(价格增值模式)
将每月收益的资金用于回购市场的 RWA 代币,假设回购获得约 120 万代币,然后将这些回购的代币销毁,总供应量从 1 亿枚降至 9880 万,相同的未来收益由更少的代币分享,理论价值上涨约 1.2%。即收益体现在价格上涨中。
这种模式下,投资者通过代币价格上涨获利,更适合需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
优势:
劣势:
方案 1 应该是当前 RWA 案例中使用最多的方案。
方案 2:累积分红模式
设计一个金库(存放收益,如 USDT )和自动累积分红的代币,按每月的收益,拆分为每秒每个代币可获取的分红数量,在 Token 中全局记录,用户随时根据自己的持币数量,领取上次领取到当前时间的累计分红,并从金库中提取相应的分红,在每次代币转账时自动结算双方分红,这样确保公平性和防止投机。
优势:
劣势:
在现实场景下,也可以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混合模式,例如 70% 租金收入用于分红,30% 用于回购销毁,这样既能提供现金流,又能推动价格上涨。
累积分红模式,无法领取分红的问题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如果主要由项目方来提供流动性,可以直接将流动性池地址持有的代币排除在分红计算之外,在排除流动性池后,同样的分红总额由更少的代币分享,可以提升代币持有者的 APR 。 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创建一个专门的包装合约,用户将 LP 代币质押到该合约中,在包装合约帮助用户领取 LP 对应的 RWA 代币的分红,但这个方法实现复杂,而且需要用户额外质押操作。
方案 3:弹性供应 Rebase Token 模式
将 RWA 代币设计为 Rebase 代币,类似 stETH 的机制,用户持有的代币数量会根据底层资产收益自动增加,而非需要单独领取的分红。例如本月收益 120 万美金(相当于 1.2% 的收益率),所有持币者的余额会自动增加 1.2%。
优势:
劣势:
为了让投资者能够随时交易退出(而不需要等待最终的项目清算),通常需要在 DEX(如 Uniswap)上建立流动性池,也需要我们规划一个合理的代币分配与资金规划结构。
继续以商场案例为例,假设底层资产估值 1 亿美金,发行 1 亿枚 RWA 代币,代币分配结构可能是这样的:

募资资金可能的使用分配如下:
募集 6000 万 USDT 分配: ├─ 购买底层资产:4000 万 USDT(约67%) │ └─ 支付给商场所有方,获得未来10年租金收益权 ├─ 初始流动性:1000 万 USDT(约17%) │ └─ 与 1000 万枚 RWA 配对,在 Uniswap 建立流动性池 ├─ 运营资金:800 万 USDT(约13%) │ └─ 团队薪资、审计费用、法律合规成本等 └─ 应急储备金:200 万 USDT(约3%) └─ 应对突发情况或市场波动
10% 左右的代币的流动性深度,既不会占用过多募资资金,也可以在交易体验和资金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整体发行流程和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 RWA 代币化发行是一个涉及多方协作、多重合规要求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资产评估、第三方托管,到 SPV 架构搭建、数据跨境合规,再到代币发行、收益分配和流动性设计,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
当前依旧存在不少挑战,例如:监管不确定性、跨境合规成本较高、技术标准化程度低、资产真实性验证和数据同步仍需要大量工作。对于 Web3 从业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我觉得未来会有更多传统金融机构参与 RWA 市场,会有更专业的 RWA 发行平台和基础设施,RWA 与其他 DeFi 协议也将更深度整合,一起加油。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