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分析了当前跨链桥接领域的四个主要趋势:基于意图的桥接方案交易量上升、手续费和利润率逐渐降低、铸币和销毁机制成为大额跨链交易的首选方式、聚合器在为意图桥接方案引流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文章通过LI.FI和Jumper的数据,揭示了跨链互操作领域竞争格局和发展动态。
互操作性生态系统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跨链桥的早期阶段都是关于实验的;大量的新参与者,大量的涉及。然后是迭代。现在重点已经转移到分发上。技术领域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是,仅仅依靠卓越的技术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真正使用它时,你才能获胜。互操作性团队并没有忽视这一真理,尤其是在采用开始遵循 S 曲线的后期阶段时。
Intents(意图)。AMMs(自动做市商)。Token(代币)标准。费用。这些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争论对于激发竞争和塑造叙事是有好处的,但结果更重要。随着现在有更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哪些方法正在奏效,以及互操作性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注意: 本分析中使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 LI.FI 和 Jumper。作为多个流动性来源的聚合器,LI.FI 为观察跨桥解决方案的竞争动态提供了最佳视角之一。
对于每个订单,LI.FI 的 API 会查询所有集成的解决方案(无论是 intents、AMMs 还是 mint-and-burn 模型),并返回其报价。这些会以菜单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并根据用户的偏好,首选最佳汇率或最快的执行时间。
非常感谢 Octave(Jumper 的数据主管),他负责了本文背后所有的数据。
介绍完毕,让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吧!
intents 的兴起部分原因仅仅是数学上的。随着市场上出现更多基于 intent 的解决方案,订单流已经开始向它们倾斜。Across、Relay、Mayan、Gas.Zip、Stargate 的 Fast Swaps,以及即将推出的 LI.FI 自己的求解器网络,这趟列车已经驶离车站,并且还在加速。
更有趣的是,基于 intent 的解决方案也开始赢得大额订单。起初,intents 被归类为零售渠道——廉价、快速的 50-1000 美元转账。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过时了。数据显示,这些系统也在赢得大额订单,通常为 50,000 美元或更多。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比其他原因更清晰和符合逻辑。求解器现在运行着更深的库存。例如,Relay 的求解器运行着约 2000 万美元的库存,远高于一年前。此外,求解器在重新平衡方面也做得更好。Mint-and-burn 桥(如 CCTP 和 USDT0)和 Everclear 发挥着作用,但更智能地使用数据也发挥着作用,这确保了资本在正确的时间停放在正确的链上。其结果是更高的资本效率,并因此能够捕获的不仅是更多的订单,而且是更大的订单。
但是,如果你更仔细地观察,还会发现 Across 团队及其北极星指标背后的一些更柔性的因素。例如,并非所有的求解器都纯粹是为了短期盈利。有些以亏损的方式运营,以获取市场份额、数据或他们可以用其他方式变现的订单流。此外,策略会因路线而异。在高交易量的路径上,比如 Arbitrum 和 Base 之间的稳定币转移,求解器可能会相互压价以赢得交易量。在不太为人所知的路线上,他们可以收取高额费用。而那些精明、老练的求解器则可以通过其他人错过的正滑点来赚钱。
在大多数行业中,竞争就像地心引力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拉低利润率。桥也不例外。没有什么比费用的稳步下降更能清楚地表明一个类别正在成熟。一如既往,赢家是用户,他们获得了更便宜、更快、更好的服务。
今天,我们拥有一套强大的桥,每个都在争夺分发权。一个桥比另一个桥低几个基点,或者在缩短交易时间的同时匹配汇率,然后订单流就会跟随(在聚合器设置中尤其如此)。基于 intent 的设计,尤其是像 Relay 和 Gas.Zip 这样的轻量级单求解器模型,正在通过将速度与超低成本相结合来加速这场逐底竞争。
这几乎没有留下变现的空间。坚持更高利润率的团队可能会完全失去交易量。实际的应对方法是将变现转移到其他地方——在前端,或者通过价格不太明显的 B2B 分发模型。
但是,也有例外。在竞争稀少的更具异国情调的链上,用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他们通常只是对存在一个可靠的桥而感到欣慰。愿意为集成这些较小生态系统付出额外努力的桥仍然可以收取一些费用。因此,毫不奇怪,我们看到这些路线上的收入略有上升,而所服务的路线总体上大幅增加。
在桥中,mint-and-burn 技术的优势早已被人们所理解。当任务是转移大量资金时,没有哪种方法被证明是更优越的。其机制很简单:在源链上销毁资产,在目标链上铸造相同数量的资产。其结果是便宜(几乎只需要 gas 费)而且资本效率高(不需要流动性池)。
从历史上看,这种设计仅限于原生桥,例如以太坊到 L2。这给了我们效率和安全性的好处,但仅限于狭窄的范围:一次两条链。下一步是显而易见的:保留好的,丢弃坏的。互操作 token 标准 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将 mint-and-burn 构建到发行层本身中,资产现在可以:
1) 多链——在互操作提供商支持的任何链上进行铸造和销毁。
2) 更容易扩展——发行者可以添加链并以更少的摩擦解锁新市场。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通过这些 mint-and-burn 解决方案流动的大额交易激增。其原因是实际的:它们是目前可用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而且需求不仅来自零售用户,基于 intent 的系统中的求解器也严重依赖它们进行重新平衡。Stargate(使用 OFT 和 Hydra)、用于 USDC 的 CCTP 和 USDT0 的增长说明了一切。在为全链资产发行提供渠道的互操作协议中,LayerZero 凭借其 OFT 标准的采用,无疑遥遥领先。
如果不是 mint-and-burn,基于 intent 的桥可能已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但是 intents 受限于求解器实际可以持有的资本。Mint-and-burn 桥没有这个问题,它们直接从 token 的供应中提取,这是真正的流动性来源。这给了它们一个内在的优势,尤其是在大额订单上。订单越大,差距就越大,因为 intents 开始相对地赢得较小的订单。因此,今天的市场更加平衡,不同的设计在各自的优势上相互竞争。
聚合器 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权衡两个简单但决定性的因素:价格和速度,为用户提供最佳路线。Intents 在这两方面都很出色,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今天能够捕获更多的订单流。但经常被忽视的是,基于 intent 的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聚合器来首先接触到这些用户。
这种动态一直保持不变。首先是 Across 占据了 LI.FI 订单流的很大一部分,然后来自 Relay 和 Mayan 的竞争改变了平衡,最近 Gas.Zip 一直在某些路线上赢得份额。竞争格局可能会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桥依赖聚合器来获得分发权。
好消息是,总体交易量正在上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聚合器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它们嵌入在钱包、应用程序和无数前端中。这种地位使它们能够在源头捕获大量的跨链订单流,然后对其进行路由和分配到多个桥上进行执行。通过这样做,聚合器已经成为整个互操作堆栈的关键分发层。因此,即使订单流被更多的桥共享,它们都通过聚合器渠道看到了交易量的增长。
Gas.Zip 在与其 LI.FI 集成后交易量激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LI.FI 集成立即为它提供了跨 Jumper 和领先钱包等合作伙伴的分发渠道。
喜欢阅读我们的研究吗?要了解更多关于我们的信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但我们鼓励你在使用或购买任何协议的 tokens 之前进行尽职调查。这不是财务建议。
- 原文链接: blog.li.fi/4-trends-that...
- 登链社区 AI 助手,为大家转译优秀英文文章,如有翻译不通的地方,还请包涵~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