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顾了比特币区块大小之争的历史,从大区块支持者和小区块支持者的不同视角出发,分析了双方的立场和争议焦点。作者通过阅读两本相关书籍,反思了当时的争议及其对比特币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对这种政治和技术冲突的见解。
BIP30 提案旨在解决比特币区块链中重复交易的问题。通过引入一项网络规则,禁止区块包含与同一链中较早的未完全花费的交易具有相同标识符的交易,从而避免潜在的攻击和区块链分叉。该规则最初应用于2012年3月15日之后的时间戳的区块,后来扩展到所有区块,除了主链上的两个历史违规区块。
本文为学校《共识机制原理》自己记录的笔记 完整链接请访问:https://blog.0xhowe.top/
本文深入探讨了模块化区块链的设计原理及其如何在区块链技术和Web 3.0中实现规模化,同时分析了不同层级(数据可用性、共识、结算和执行)在价值获取方面的差异,认为结算层是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实例和逻辑分析,提出模块化区块链带来了新的经济和价值动态。
本文回顾了比特币历史上19次共识规则的变更,重点分析了其中几次导致链分裂的事件,如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发生的链分裂。文章详细介绍了每次变更的内容、类型(软分叉或硬分叉)及其结果,并探讨了对硬分叉定义的理解及2015年链分裂事故的具体原因。
Jameson Lopp 在本文中探讨了比特币协议“定型(ossification)”的问题,即协议演进和变更速率放缓的现象。他反对主动使比特币协议定型,认为基础协议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持续的演进对比特币的长期价值至关重要。他同时分析了定型论者的观点,并逐一进行反驳,主张通过优化协议、让比特币的基本属性更容易获得来推动去中心化。
本文总结了以太坊核心开发者执行会议185的内容,重点讨论了Prague硬分叉中包含的代码变更。开发者们同意在Prague中包含EIP 3074和EIP 2935,排除EIP 7547和EIP 7667,并继续评估EOF EIPs和EIP 7623的纳入。此外,还讨论了EIP 7251和EIP 2537的相关问题,以及调整以太坊发行曲线的提案。
本文介绍了模块化区块链和单体区块链的概念及其区别。模块化区块链专注于处理特定任务,并将其他任务外包给其他层,而单体区块链则在同一层处理所有任务。文章详细解释了共识、执行、数据可用性和结算等区块链的核心任务,并探讨了以太坊向模块化框架过渡的方式,最后对比了两种架构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场景。
本文讨论了比特币替代性实现的历史和争议。文章回顾了中本聪对比特币单一实现的想法,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替代实现,如libbitcoin、bitcoinj和Btcd。文章还探讨了替代实现对网络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协议规范、共识和网络多样性的争议。
这篇文章讲述了比特币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协议升级之争——P2SH(Pay-to-Script-Hash)的故事。文章详细描述了P2SH提出的背景、目的,以及由此引发的社区辩论和治理挑战,包括开发者之间的分歧,矿工的角色,以及最终P2SH如何通过软分叉成功激活的过程。文章也探讨了这次升级对比特币社区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像比特币、以太坊、NXT、Bitshares等这些区块链系统,其本质上是一种加密经济组织,它建立在点对点网络上,是去中心化、无管辖的,由密码学、经济学和社会共识来共同维护。这些加密网络因各种原因有着多种不同的风格——有些基于ASIC的工作量证明(PoW)、有些基于GPU的工作量证明、有些原生权益证明(PoS)、有些授权股权证明(DPOS)、还有我们即将见到的Casper权益证明——这些不同的风格都有着他们的哲学,在学习共识机制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思想。
参加了Tiny熊老师的Solana全栈开发的课程针对第一课中的共识部分,结合官网和Grok提问总结了笔记,然后将散乱的笔记给Grok再次整理,得到了这个比较通俗易懂的满意版本你的笔记已经涵盖了Solana共识机制和PoH的核心内容,虽然有些地方稍微零散,但知识点都很到位
以技术视角详细介绍PoW、PoS和DPoS共识的技术原理。